【新春走下層】?
“出鍋咯!”正月初十,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高灣鎮后刁村邢承樂家,一屜熱騰騰的饅頭被端上了桌。他麻利地掰開一個遞到記者眼前:“你嘗嘗,旱堿麥作念的,有嚼勁不?這麥子是鹽堿地上產的?!丙}堿地也能種麥子?記者帶著趣味,趕往高灣鎮萬畝高產片區探個究竟。
冬日的麥田廬,青綠的麥苗上覆著殘雪,在陽光下泛著微光。偶合,縣農業農村局工夫東說念主員姜國義在田間巡檢。只見他扒開雪,撥出麥苗,輕捻葉片,仔細檢察:“還可以,基本莫得受到凍害影響?!?/p>
“咱縣緊鄰著渤海,鹽堿地多。老話說‘澇了收蛤蟆,旱了出螞蚱’,現如今能種出好麥子,成了糧倉?!苯獓x說。
鹽堿地變糧倉,有兩個“隱諱”:一是選育良種,二是地皮轉換。
姜國義拿出一個泛黃的簿子,上頭密密麻麻地寫著返青率、成穗率等數據。“趕上出穗時節,小麥孕育速率快,每天就要蹲麥田,多紀錄幾次才行?!?/p>
歷程屢次摸索實驗,當地與聯系盤考團隊一說念,篩選出了“捷麥19”“捷麥20”“滄麥6002”等旱堿麥品種。其中,“捷麥19”是滄州東部持行栽種面積最大的旱堿麥品種。
有了好種,還得有好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盤考所農業資源盤及第心郭凱團隊就進行了一場“滄海變肥土”的探索。“趙毛陶鎮旱堿麥千畝示范片區,現實面積是2800畝。由于鹽堿原因,10年前可栽種面積為1400畝。歷程束縛轉換,如今可栽種面積達2300畝。你說,地仍是那片地,若何就不相似了呢?”辭吐間,郭凱盡是驕矜。
頻年來,縣里依托旱堿麥這一土特產,調整起農戶的積極性,引入多家企業、成立了勾搭社,打造出一條集栽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一袋面粉、一包花饃,有了品牌包裝后,成了各大商超里的“走俏品”。借助電商、直播等神氣,又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
邢承樂拿出自家小賬本:家里有10畝旱堿麥,入股勾搭社后有提成和分成,加上頭食家具銷售等,算下來每年收入約10萬元。“鹽堿地,其實亦然一塊‘金疙瘩’呢!”麥香滿盈的農家屋舍里,傳出開朗的笑聲。
(本報記者李曉)開彩彩票網